隨著掛歷上的日子離過年越來越近,一些明顯的變化出現(xiàn)在毛毛的生活里。街道兩側的屋檐下掛上了紅紅的燈籠,家里墻上出現(xiàn)了“年年有余”的裝飾品,連忙碌一年的媽媽也不一樣了:她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坐在梳妝臺前,用心梳理自己的頭發(fā)。
這個4歲小女孩生活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南方鎮(zhèn)子里。白墻黑瓦的房屋高低起伏,一道蜿蜒的小河從房屋間緩緩流過。和她每天在一起的,是她的媽媽,以及一只總是豎著尾巴的大白貓。至于她的父親,一直“在外面蓋大房子”,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到家里。
因此,對于臉蛋圓圓、梳著兩條羊角辮的毛毛而言,“過年”有了更加令人期待的涵義。在與父親團圓的短短5天里,她和爸爸一起貼春聯(lián)、看舞龍、包湯圓,在幼小的心靈里,將自己對父親的記憶一點一點補齊。
很難想象,過去的兩年間,這個小女孩與父親簡單的過年故事,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關注,其中不乏一些“重量級”的權威機構,比如香港的“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”評委會,或者是遠在美國的《紐約時報》。有人稱贊這個故事“映射現(xiàn)實、純真動人”,還有人認為,這個生活在村鎮(zhèn)里、喜歡吃棒棒糖的小女孩,代表的正是當今中國備受關注的“留守兒童”群體。
“中國有超過1億人在遠離家鄉(xiāng)的地方打工,只有在假日里才能和家人團聚,這就是他們的生活!贝笱蟊税兜摹犊驴怂荚u論》這樣寫道。
毛毛恐怕很難聽到這些評價。事實上,這個4歲小女孩是一個虛擬的人物。她只是出現(xiàn)在一本名叫《團圓》的兒童圖畫書中,并且在那里經(jīng)歷了一個只有十幾頁的、關于“團圓”的小故事。
每個人都有與親人分離、團聚的體驗,每個人都會找到共鳴
在春節(jié)即將到來的時候,一些變化總會發(fā)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;疖囌纠飻D滿了急著回家團圓的人,歌手在電視上提醒人們“;丶铱纯础,連一家來自美國的飲料公司,也不忘記在廣告里提醒人們,“這是一個全家團聚的時刻”。
毛毛的父親就是在這樣的場景里風塵仆仆地回到家里。他拖著像燈籠一樣顏色喜慶的紅色行李箱,提著一個大大的提包,甚至還來不及修剪自己滿臉蓬亂的胡子。
等待了許久的媽媽連忙迎上去,從爸爸的手中接過提包,關切地問候著。而穿著藍色棉襖的毛毛,卻只是遠遠地站在自己家的大門口,和大白貓一起,有點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陌生的男人。
一年的分別后,這個小女孩已經(jīng)很難拾起對于“父親”的記憶了。
對于《團圓》的文稿作者余麗瓊而言,毛毛并非是一個全然虛構的人物,她把自己太多的回憶都融入到這個簡短的故事里。余麗瓊的父親是一位建筑師,在很長的時間里,總是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,只有春節(jié)的時候才能與妻子和一對兒女團聚在一起。
因此,在余麗瓊幼年的記憶中,“團圓”就成了春節(jié)里不可缺少的家庭場景:“一定要全家人一起,才叫過年。”
在這本最終被命名為《團圓》的圖畫書里,余麗瓊在一個又一個細膩的場景中記錄下自己與父親曾經(jīng)的交流。她甚至直接用自己的小名“毛毛”稱呼書里的那個小女孩。這個“太常見”的名字曾經(jīng)讓她在兒時覺得羞澀、難堪,卻在如今的回憶里充滿了親切和溫暖。
這個80后圖書編輯并沒有想到,一個充滿個人記憶的故事能夠像現(xiàn)在這樣得到廣泛的回應。在交流會上,總有些熱心的讀者告訴她,在這本薄薄的圖畫書中,他們讀到了自己“久遠的記憶”。
“好像每個人都有與親人分離、團聚的體驗,因此,每個人也都會找到自己的共鳴!庇帑惌傉f。
這樣的共鳴甚至能夠輕易跨越文化和國界的障礙。2011年11月,《紐約時報書評》將英文版的《團圓》列入了2011年度世界兒童圖畫書榜單。這份榜單從全年出版的數(shù)千本兒童圖畫書中選出,評審團成員包括紐約市圖書館負責人、致力于研究兒童文學的大學教授,以及暢銷圖畫書的作者。
這樣的評選結果讓余麗瓊和她的伙伴們興奮不已。作為《紐約時報》的增刊,《紐約時報書評》是美國歷史最悠久、影響力最大的書評周刊,被稱為“曼哈頓高級知識分子必備的周末讀物”。
與《團圓》共同獲獎的圖畫書作品大多來自美國本土,有的描寫一只喜歡追著球跑來跑去的白色小狗,有的講述了美國拳擊運動員喬·路易斯的成長故事。相比之下,像年畫一樣色彩濃郁、畫面中充滿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細節(jié)的《團圓》,看起來實在有些“另類”。
世界其他地方的讀者或許很難獲知、也很難理解發(fā)生在中國的那些關于“團圓”的故事。比如,一位47歲的貴州木匠楊正榮,在返鄉(xiāng)途中被偷走了全部的錢和行李,最后還是得知消息的媒體幫他回到了家。到家時,他頭發(fā)蓬亂,雙眼布滿血絲。不過他一點兒都沒抱怨這趟坎坷的旅程:“能早點兒回去和家人團圓,比什么都強!”
但來自不同文化的讀者仍然能體會出那些共通的情感。美國《出版人周刊》在評論《團圓》的文章中寫道:“這是一幅令人記憶深刻的圖畫,它記錄了中國最為快樂的節(jié)日,并且見證了貫穿其中的感人親情!
家就是所有人像這樣緊緊依偎,哪怕距離分開,心也要聚攏在一起
對于生活在《團圓》里的小女孩毛毛而言,“親情”一開始實在有些遙遠。當父親抱起她,笑瞇瞇地用胡子扎著她紅撲撲的臉蛋時,這個4歲小女孩的第一反應,是伸出手用力地把爸爸推開,隨后又嚇得大哭了起來。
在他們身后,家里的墻壁上掛著一張全家福照片。負責《團圓》繪畫的朱成梁特意將全家福里父親的形象放在了畫面之外,用來映射女兒心目中父親模糊、陌生的形象。
余麗瓊的心里也曾經(jīng)留下過父親面目模糊的樣子。當時,父親給她的感覺就是“無所謂有、無所謂無”。全國各地有什么工程,父親就會毫不猶豫地拎起箱子出發(fā),而照顧她和哥哥的任務,全落在了媽媽的身上。
她還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的疑惑:“我總是想,我們家3個人就夠了,干嘛還要有一個爸爸呢?”
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,是有一年,父親被單位派去哈爾濱學習,一整年沒有回家。等到過年,爸爸回到安徽的家里抱起她時,當時還年幼的余麗瓊就像自己筆下的毛毛一樣,嚇得哇哇大哭,以為“有陌生人闖進了我的家”。而在此之前,親戚們都說,父親最疼的就是她這個女兒。
長大以后,余麗瓊才漸漸體會到那一刻父親的傷心。當時,父親突然決定要拍一張全家福。他費盡心思,找了一位有相機的朋友,請他在一個星期天專門過來,幫自己一家四口拍這張照片。
為了讓這張來之不易的照片看起來更加完美,父親做了很多準備。他特地選擇了單位里一道好看的拱門作為拍攝背景,擺放椅子的位置也是換了又換,想找到最佳效果。不過,等到最后面對鏡頭時,很少照相的一家人因為太過緊張,腰桿都挺得筆直,表情也顯得“有點惶恐”。
余麗瓊年幼的心里就留下了這張全家福的記憶:爸爸媽媽坐在兩把椅子上,兩個孩子站在中間,媽媽摟著哥哥,而梳著羊角辮的余麗瓊,則被爸爸緊緊地抱在懷里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什么是家!庇帑惌傉f。如今,她已經(jīng)有了自己的女兒,當年的場景還是歷歷在目:“我知道,家就是4個人像這樣緊緊依偎,哪怕距離分開了,心也要這樣聚攏在一起!
創(chuàng)作《團圓》之初,余麗瓊并沒有想過寫自己的故事。當時她按照編輯的要求修改了好幾稿,可筆下描寫的,始終是一群生活在森林里的小動物。直到編輯的一句提醒,“想想你自己的童年”,她才仿佛頓悟一般,開始追溯童年時光里最打動自己的記憶。
于是,在書房的小燈下,童年的回憶仿佛“被割開了一個切口”,開始嘩嘩涌到她的面前。她記起了那首名叫《軍港之夜》的歌,也記起了自己被叫做“毛毛”的時候發(fā)生的點點滴滴。
在這樣的回憶里,她終于在電腦上敲下了第一句話:“爸爸在外面蓋大房子。他每年只回家一次,那就是過年!
從這句話開始,關于毛毛,關于這場小小的“團圓”,故事被一點一點地編織起來,并且在畫家朱成梁的筆下,變成圖畫書里一幕幕動人的場景。
孩子只能體會出其中團圓的高興,可大人讀起來卻覺得有一點心酸
圖畫書里的毛毛并沒有去拍攝全家福,她只是在與父親相處的5天里,一點一滴地找回對父親的記憶。
有些記憶是父親的形象。她和爸爸一起去理發(fā),舉著棒棒糖坐在爸爸的身后,發(fā)現(xiàn)鏡子里剪了頭發(fā)、剃了胡子的這個人“越來越像以前的爸爸”。
有些記憶是她的經(jīng)歷。爸爸領著她在門上貼春聯(lián),還讓她登上了“媽媽從來不準我上去”的屋頂。在那里,她騎在爸爸的脖子上,抓著他的雙手,看了一場熱熱鬧鬧的舞龍燈。
而“好運硬幣”則是貫穿她整個新年最美好的記憶。按照當?shù)氐牧曀,在除夕夜,父女倆一起包起了湯圓,并且把一枚硬幣塞進一個湯圓的餡里。
“誰吃到它,誰就會交好運喔!”爸爸笑瞇瞇地對毛毛說。
第二天一大早,爸爸抱著碗,把熱騰騰的湯圓一個一個地喂到她的嘴里。當然,他也想辦法,讓女兒吃到了那枚小小的好運硬幣。
“一開始,這只是一場游戲,但父親的確是在用心地進行這場游戲,很用心地寄托自己對女兒的祝福!庇帑惌傉f。
在安徽長大的余麗瓊,從小家里就有把硬幣包進湯圓里的講究。當她在一個下午非常偶然地想到,可以把好運硬幣寫入《團圓》的故事中時,她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這枚小小的硬幣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、想表達的內容,包括祝福、思念、愿望,“全部包容進去”。
在整個春節(jié)里,好運硬幣都成了毛毛最大的驕傲。遇上收到大紅包的小朋友,她會拿出硬幣向他們炫耀;發(fā)現(xiàn)硬幣丟了的時候,她在院子里四處尋找,最后只能坐在地上哇哇大哭,好像自己的好運會連同硬幣一起丟掉一樣。
對于那顆幼小的心靈來說,這場關于硬幣的游戲真的被賦予了重要的涵義。事實上,在《團圓》發(fā)行之后,很多家長告訴余麗瓊,自己的孩子因為這個故事,對“好運硬幣”這種延續(xù)已久的習俗有了更深的感情。
“這個故事更適合有閱歷的中年人,我們的孩子也許還不能體會其中的感情!庇帑惌傉f,“但在以后的某一天,他們一定會從中找到共鳴!
對于很多年幼的孩子而言,《團圓》的故事里有熱鬧的過年場景,有全家人幸福的團聚,可捧著書的父母們卻大多讀出了更多的意味。一位山東的母親說,孩子只能體會到其中團圓的高興,可自己看來,書里的故事卻讓人“有一點點心酸”。
最后,毛毛又找回了她的好運硬幣,而爸爸也到了該離開的時候。他蹲下來,把女兒抱在懷里,這一回,毛毛沒有把他推開。
“下次回來,爸爸給你帶一個洋娃娃,好不好?”爸爸問。
“不!”毛毛拼命搖頭,“我要把這個給你!
她低下頭,在紅色的棉襖口袋里掏啊掏,摸出那枚銀色的好運硬幣,它已經(jīng)被孩子的體溫捂得暖暖的。
“這個給你。”故事的結尾,女兒把硬幣放到父親寬大的手掌上,“下次回來,我們還把它包在湯圓里!
只要有摯愛的親人遠在異鄉(xiāng),對團圓的期待都會刻骨銘心
余麗瓊明確地表示,《團圓》描寫的是自己的人生體驗,可在過去的兩年里,總有人相信,這本兒童圖畫書有著更為現(xiàn)實的背景。
“這位父親完全是這個時代農(nóng)民工的代表——鄉(xiāng)下的農(nóng)民進城打工,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與家人團圓,過得好不容易、好苦……你真的只想寫你的父親?”總有讀者這樣問她。
余麗瓊理解旁人“自然的聯(lián)想”。她承認,盡管自己本無此意,但書中那個因為工作遠離家鄉(xiāng)的父親,的確“剛好契合了當下的國情”。
很多人在書里讀到了整個群體的辛酸。一位廣東的母親說,“這是我們打工族自己的故事!绷硪晃蛔x者則在評論中寫道:“《團圓》講述了當下農(nóng)民工一年只能回一次家的現(xiàn)實……孩子對父親的期盼,父親回家后孩子的喜悅,父親要走時孩子和妻子的不舍,都表現(xiàn)在他們的神情中!
人們很容易聯(lián)想到媒體上關于那些外來務工人員的故事。他們大多在城市里出售自己的勞力,只能趁著休息的空當,從手機或者錢包里的照片上回憶自己孩子的模樣。他們的子女,大多“留守”在老家,和母親或者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。
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(fā)布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10年,中國外出務工人員的數(shù)量為1.53億人;而根據(jù)全國婦聯(lián)2008年的調查,當時全國留守兒童的數(shù)量已經(jīng)達到5800萬人。
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。在媒體的報道里,12歲小姑娘張穎,每年盼著父母回來過年,甚至早早為他們準備了干凈的棉被,可整整10年時間,父母因為工作忙,始終沒有在春節(jié)回過家。小男孩楊鵬總愛和媽媽膩在一起講悄悄話,可平常的大部分時間里,父母都在內蒙古打工,他只能坐在家里掰著手指數(shù)日子——就像《團圓》里的小女孩毛毛一樣。
因為這些現(xiàn)實的背景,《團圓》也常常被介紹為一個“農(nóng)民工與親人團聚的故事”,濃縮了眾多打工族的悲歡,給城市的孩子“一份另類的親情感受”。事實上,即使在美國,這本剛剛以英文出版一個多月的圖畫書,也被更多地解讀為“反映打工者的艱辛生活”。
“他們在距離家鄉(xiāng)數(shù)百、數(shù)千公里外的地方工作,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?guī)滋。”一位加利福尼亞州的讀者在評論中寫道,“這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!
當然,余麗瓊自己并不認同這樣的理解!斑@只是一個巧合!彼f,“我寫的只是自己童年的回憶,以及對父母的愛!
在寫作的過程中,越來越多的故事出現(xiàn)在她的回憶里。她想起了自己的其他親人,比如哥哥,或者遠在北京的舅舅。她還記得,小時候每逢暑假,自己總是期待著在北京上大學的舅舅趕快回來,因為他“很幽默很好玩”。后來,舅舅大學畢業(yè)留在了北京,每次過年回家只能團聚短暫的幾天,常讓媽媽哭得淚流滿面。
這些與親情有關的回憶也傳遞給了眾多讀者。在臺灣的一場交流會上,一位讀者通過小卡片告訴她,《團圓》的故事讓自己想起了那些在大陸工作的親人,“真的很想他們”。
“我寫的是我自己的家庭,但每個人都會想到自己身邊的人、身邊的事情!庇帑惌傉f,“無論對于哪個家庭,只要有摯愛的親人遠在異鄉(xiāng),那么對團圓的期待和一次次的離愁牽掛,何嘗不是刻骨銘心的呢?”
大大小小的團圓和分別,構成了我們的人生
余麗瓊總會回憶起小時候爸爸過年回家的場景。每一次,爸爸總會打開那個神奇的大皮箱,“像變魔術一樣”從里面掏出些神奇的小禮物。
當然,現(xiàn)在看起來,那只是些簡單的小玩意兒:一盒水彩筆,或是一塊糖?稍谒暧椎挠洃浝,這些禮物都是自己會珍藏許久的寶貝,糖果總是放了好久都不舍得吃,而水彩筆更是畫上兩筆就要急急忙忙地收起來。
她把這樣的記憶也放進了圖畫書里。在《團圓》的開始,當毛毛被突然回來的爸爸嚇得大哭的時候,爸爸趕忙打開那個紅色的行李箱,從里面拿出一頂粉色條紋的帽子送給她,而媽媽則得到一件白色的長款羽絨服。
就像余麗瓊童年的記憶一樣,爸爸的行李箱里“變”出的禮物,讓全家人都開心了起來。
在余麗瓊長大之后,她曾經(jīng)好幾次想給父親一個驚喜的禮物——就像小時候他對待自己那樣。但很長時間里,她都沒有想到合適的選擇。不過,在父親60歲生日的時候,她把一本剛剛印刷完成的《團圓》寄給了在安徽老家的父親,因為這是她多年來“埋藏在心里的情結”。
“這一回,我要給你一個禮物。”余麗瓊在電話里對父親說。
拙于表達的父親并沒有直接表述自己的感受。倒是母親在電話里對她說,有了女兒這些用心的付出,老兩口已經(jīng)覺得“值了”。
如今的余麗瓊和父母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城市里。不過,她堅持每年過年一定要回老家,讓父母有一個“心靈的安慰”。閑下來的時候,她也時常會“溫習”自己童年經(jīng)歷過、積淀下來的那些溫暖的畫面。
“如果沒有這些經(jīng)歷,那《團圓》肯定不是現(xiàn)在的樣子!彼f。
圖畫書的情節(jié)里,大年初四一早,父親又一次離開了。他坐在椅子上系著鞋帶,母親在他身旁一邊抹眼淚,一邊整理行李,合上那個給全家?guī)須g樂的紅色行李箱。毛毛也站在一旁,穿著新年的紅色棉襖,帶著爸爸送的帽子,倚著門框,安靜地吃著手里的棒棒糖。
最后,毛毛把自己的“幸運硬幣”送給了爸爸,又在土黃色的馬路上目送他坐著汽車離開。這是《團圓》的結局,可誰都知道,生活里真實的故事還會不斷繼續(xù)。毛毛和媽媽會在新的一年里耐心等待,期盼著爸爸再一次回來——那會是一個重新上演的《團圓》故事。
圖畫書的繪者朱成梁說:“這些大大小小的團聚和分別,構成了我們的人生!
甚至,幾十年后,這樣的故事仍然會以令人熟悉的面貌再次重演——就像余麗瓊現(xiàn)在經(jīng)歷的那樣。大學畢業(yè)后,她在南京的一家雜志社上班,并且在這座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。
長大后的“毛毛”就這樣與父親“換了個位置”。那個曾經(jīng)企盼父親過年快快回家的小女孩,開始在每個春節(jié)到來的時候風塵仆仆地奔波在回家的路上。而那個曾經(jīng)害怕女兒不記得自己的父親,早就退了休,開始在家里數(shù)著日子,等待著女兒歸來的團圓。 |